[線上電影] 匿名遊戲 及去個人化的討論

Last Updated on 2010-10-09 by 左撇子

 最近在噗浪開始分享了一部短片,是台灣的電影-匿名遊戲(Intoxicant),以台灣的網路PTT現象作為出發點,將PTT又是虛擬又是現實的現象,演譯出一種特別的遊戲方式,同時也闡述了在台灣最大的電子公佈欄所發生了現象。在劇情的安排很值得跟大家分享與推薦。趕快來看吧! 片長25mins



  這部短片最早是在2008年得到南方影展的最佳劇情類 入圍,導演徐漢強是世新廣電所的學生,跟現在的學生一樣,對網路有很深的了解,有自己的看法,用比較幽默、寫實的方式表達。曾經拿過電視金鐘獎的最佳單元劇導演獎。

    這在短片中是很不錯的作品,有劇情,也有足夠的討論空間。

   而在今年(2010),也有一部以ptt為背景的長片電影-BBS鄉民的正義,在精緻度以及卡司上投入了更多的心力,也一起跟大家分享。

 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這部了,所以就不多提了。直接看預告片就知道這部電影的有多用心了!



 

   這兩部電影都在討論在PTT上的一些現象,有在去BBS、論壇的人會發覺到,很多人躲在電腦螢幕前面,講話就變大聲了!!! 好的方面是比較敢表達平常不敢說的話,糟糕的是會出現一些”小白”,專門在講反話,嗆聲等等,更極端者也會做出嚴重的破壞舉動。這或許是個案,但是整體來說,在BBS也很容易出現群眾效應,跟著起鬨、怒罵的狀況也跟著變多,一不留神也可能會演變成暴民現象

  我們可以踩著巨人的肩膀去看這些現象,在社會心理學裡有提到”去個人化“(Deindividuation),是在說如果個人在群體或是團體中,會因為失去”個體性”,而比較容易做出反道德、反社會價值的動作與決定。不一定要在群體裡面,有一個實驗將人分成兩組,一組是有佩戴著名牌的人,另一組沒有戴名牌,並且身穿實驗衣以及頭巾,這樣就難以辨認個人的身分。 命令這兩組人去電擊陌生人,在同樣的狀況下,沒戴名牌的那組去電擊別人的機率,是另一組的兩倍。所以在失去個體性的狀況下,道德拘束會被放下,當個人不用再為個人負責任時,會出現比較多恐怖的事情。

498px Zimbardo in Warsaw 2009

  美國社會學家Philip George Zimbard也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,引用以下資料

(資料來源 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prometheus-rahab/article?mid=4791&prev=4793&l=f&fid=55)


Zimbardo在紐約曼哈頓市區和加州的Palo Alto(當時人口5萬多人)放置相同款式的車子 

依照去個人化理論,放置在曼哈頓的車子較容易失竊,因為紐約人口較多,人們容易失去個人性的特質,且較不必為行為負責.

而實驗證明了他的預測

26小時後,車子上較有價值的東西全部拆走.

是誰掠奪了車子的零件?是少年犯或犯罪次文化的成員嗎?

答案是—NO!

這些拆走車子零件的人,大多數是衣著整齊,中產階級的白人,有些是全家出動一起動手

而另方面在Palo Alto的車子,歷經七日都未被他人碰過,且在一次暴風雨中,一個路人甚至避免車子引擎受潮,而為它降下引擎蓋 

Zimbardo結論認為,紐約居民的高匿名性(anonymity),加上一些情境線索(situational cues),暗示他們可以拿取而不致於有不好後果.

這各假設強烈暗示在大都會區裡沒有人會在乎你在做什麼,只要不干擾別人,或動到有人管的東西就好.但在Palo Alto人們比較容易被辨識出,而這樣的行為容易成為社會非難或閒話的對象(需要補充的是,在紐約的掠奪者在拆車子時,還有路人停下與其閒聊)


 

 這個實驗也是在說”去個人化”,去個人化也稍微跟另一個理論”匿名效果“很類似: 群眾在團體中容易因為自己的言行不會被人發現,就容易宣洩自己的衝動,而且群眾越多,就更容易隱匿在群眾之中,匿名效果越好,逐漸演變為暴民或是群眾暴力。或許匿名遊戲的導演徐漢強,就是從匿名效果得來的靈感才有了此作品。也或許,去個人化加上匿名效果,才會變成鄉民現象吧! (鄉民的由來本來就是從周星馳電影裡面”跟著鄉民進來看熱鬧的”變成的XD)

    PPT是這個代在網路上的集大成,會這麼興盛的原因也是因為匿名效果,其他網路論壇、網路遊戲也有這樣的效果。但是這種狀況已經被FACEBOOK打破了! 在FACEBOOK之前的網路族群大部分都是匿名制,直到facebook的實名制出現,將躲在電腦後面的我們,也拉近去網路,網路的你跟現實的你就被連結在一起。(個人是覺得很困擾啦><“)  在實名制的狀況下,網路的發言也會比較像正常的時的發言。起碼,在Facebook的環境跟ptt的氛圍就有很大的不同了。所以像是在日本這種習慣匿名制的環境,facebook就不容易打進去。

  實名制的優點是打破了匿名制度下的去個人化,不過同時一直為人詬病的缺點是喪失了個人隱私權,這是FACEBOOK比噗浪、無名等網路平台更備受攻擊以及放大討論的地方。但是不管怎樣,實名制是目前的趨勢,各個平台也不敢忽視這個趨勢,拼命的跟facebook作連結,或許有一天你所有的帳號都被整合成一個,想要低調都很難低調了(頭痛阿~”~)  罪魁禍首FACEBOOK最近有了電影,美國已經上映,風評還不錯

    基本上是在講創辦人不好的八卦,所以電影跟FB是沒有合作的,但是也沒辦法阻止電影上映。這種感覺跟實名制帶給我們的困擾一樣,被破壞了隱私。讓他本人嘗試看看吧  (好阿Q的逆襲XD)

 另外,之前提到的社會學家Zimbardo更有名的實驗是史丹佛監獄實驗,延伸出一種叫做路西法效應的理論,這個實驗最近被改成電影-叛獄風雲,左撇子已經在寫討論文章啦!!! 還蠻有趣的喔!

 




延伸閱讀

[電影討論] 林宥嘉-針尖上的天使

[新片追蹤] 社群網戰-FACEBOOK的故事 (附GOOGLE的消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