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電影討論] 致命ID- 多重人格題材的必看經典電影 (李奧納多的24個比利)

Last Updated on 2020-07-03 by 左撇子

px_fien4030969801.jpg

  致命ID(Identity)是左撇子最喜歡的一部電影之一,是多重人格、精神分裂必推的電影片單,而且也是猜不到結局、一直令人出乎意料的電影!

  男主角是2012的主角約翰庫薩克,十個人因為大雨被困在一間Motel中,兇手躲在他們之中殺人,他們之間有著離奇的共同性,到底誰才是兇手?

 

  這一篇文章其實是左撇子之前為相同題材的電影-藏身處(Shelter)寫的,雖然那部電影演員精湛,但是因為劇本不夠好無法成為代表,所以重新把心理學的討論內容放到值得推薦的致命ID上。

  多重人格與間神分裂一直都是好萊塢常去用的題材,因為這是可以讓演員展現演技的好題材,而且劇情上往往出乎意料之外,成為電影的爆點。甚至可以放到司法電影上,因為我們常常看到很多人犯罪後都用精神問題來脫罪,一般人的我們很難判斷的出來,甚至連心理醫生也有可能被精湛的演技所騙,到底這個人是不是真的有病,就變成電影懸疑的部份,藏身處主打的就是這個議題,但是最經典的還是讓愛德華諾頓一炮而紅的「驚悚」。

螢幕快照 2012-11-09 下午12.48.17  

  上面兩種人格的圖是同一部電影演的喔! 

  之後這種有多重人格梗的電影還是會繼續推出,所以在看完這篇討論之後,你會得到一些多重人格的知識,也會知道一些經典代表電影,更重要的,是你不會再被電影蒙在鼓裡,一旦人格分裂的表徵有出現的話,你就猜得到電影在玩什麼花樣了!請看下面的討論。

   

多重人格

   多重人格的真實性的確值得研究,因為罪犯可以用演的詮釋這樣的病徵。

    多重人格(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),或稱作解離性人格疾患,定義上是一個人的體內明顯存在有兩種以上的獨立人格,每個人格都擁有獨立的記憶、喜好、才能以及個性,甚至彼此之前是有強烈的對照。人格A可能很懦弱,人格B通常就會強勢帶有攻擊性,金凱瑞的電影”一個頭兩個大”就是這樣子的設定。

  JIN.jpg  

   這樣的對立跟多重人格的病因有關,因為多重人格產生的原因通常是精神受上到嚴重的創傷,人受不了後,就會想辦法創造出一個新的人來承受這一切,或是創造出全新的一個人來保護自己。

   多重人格跟割腕一樣,得病的原因不是想死,而是人想活下去

   這是人的保護機制,多重人格病患的致病經歷,通常來自於性犯罪以及虐待。

   性犯罪是最糟糕的犯罪(抱歉帶了情緒寫這段),這種犯罪除了肉體上的傷害外,更嚴重的是在精神上的傷害,而且是難以被抹去、治療的。因為經歷性犯罪而產生多重人格的病患有九成女性,除了跟受害者大多是女性外,這也跟從小建立起的價值觀有關,女性有著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域,若是在童年到青春期晚期這段期間受到破壞,對價值觀的建立或是原有的價值觀會產生極大的影響。若這種性犯罪的加害者是親人或是犯罪會重複一再出現的狀況,會使得受害者無法承受,被迫產生新的人格,讓那個人格去承受性侵的過程,產生那個人不是我的錯覺。也有可能產生新的人格來安慰受傷的自己,或者是產生具有攻擊性的人格做為自己的保護者。

  相對於性犯罪,在虐待的案例中就比較常出現男性的案例,不分男女,約八成的人格分裂患者都有被虐待的經歷。傳記小說”24個比利“這本書的真實人物William Milligan,就是長期受到繼父的虐待,才惡化了本身的多重人格,比利的身體藏有著24個人格。(在他的案例,雖然他犯了三項搶劫、三項綁架以及四項強姦罪,最終因為法官採信醫生的診斷,獲判無罪。)

  

   現在醫學對於多重人格的治療是”整合”,透過穩定、喚醒記憶、重整這三個階段,將多重人格重新回歸到一個主人格上。通常這樣的過程緩慢,要讓病人慢慢地想起那些他所逃避的記憶,慢慢地去接受曾經受過的創傷,這要花上不少時間。

  所以電影不會這樣子演!

  通常電影的方法是利用多重人格患者容易受到暗示、催眠的特徵,去設計劇情。如果想要拯救多重人格的患者,可以用假刀子刺副人格,加上丟出名言”你已經死了”,就有機會讓副人格相信他真的被殺死了,從此消失。

  電影也常用一招,用暗示的手法喚醒多重人格者不願意面對的記憶,來困惑他,再趁機打倒壞人。人魔三部曲中也有用這招,像是紅龍中愛德華諾頓在兒子被歹徒挾持時,假借罵兒子其實是模擬出歹徒童年時被虐待的記憶,由於他們所受的傷是心靈遠大於肉體,所以一定會被影響到。類似的手法在電影很常出現。(紅龍的例子比較像精神分裂,同樣創造出人來跟自己講話的,還有改編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Nash的美麗境界)

 如果要喚醒多重人格,也是同樣的方法,逼患者再次面對他們不願意面對的記憶,就可能跑出保護者的角色,阻止別人讓主人格受傷。

  以上是精神疾病犯罪系列常用到的方式,如果是偵探電影,就會去猜到底這個人是不是真的有多重人格,還是假裝有病? 除了剛剛提到的方法,主要是用多重人格特殊的特徵去辨別。

 行為表現:

    行為表現最常用的是慣用手,人格A是右撇子,人格B是左撇子的案例是常有的。如果想要裝成多重人格,其實沒有必要裝成左撇子,而且就算要裝也不是簡單的事。(不會有明明就是右撇子,筆名故意叫左撇子的啦!) 但是這也有例外,那就是碰到了左右開弓型的人。 

  其他還有性別、筆跡、抽不抽菸、同性戀異性戀,啞巴、色盲(藏身處有用到這點)、殘疾、說話的口氣、性情與才能等等。

  現實中有一個令人羨慕的案例是一名英國婦人,體內有二十個人格,其中十四個是畫家,所以他擁有十四種不同的畫風,一個人就能夠開集合畫展。

 

 認知分類:

   另一個特徵的話,就要講到多重人格的分類了,可以分成三種。

  第一種是雙向的。以認知來說,就是人格A知道人格B的存在,人格B也知道身體內有人格A。他們可能分開出現,也可能一起出現,像是朋友一樣一起做事情、討論、吵架。以記憶來說,可能不同的人格會共享相同的記憶。在電影的話,就是某個角色只有主角才跟他有互動的台詞。

 第二種是不知道彼此,各自的人格過著各自的生活,這對生活上會造成很大的困惱,因為各個人格只擁有片段的生活以及記憶,很有可能一醒來就身處在莫名的地方,一般電影都會以”失憶症“做為開頭,後來才爆點成多重人格。

第三種是單向的,人格A不曉得人格B,但是人格B卻知道人格A所有的一切。這種人格類型反而是最多的,主人格不一定知道其他人格的存在,主人格也不一定是最強勢的人格,有時候是由副人格在背後控制著一切,這樣子的狀況在電影中就有更大的空間可表現了。通常這個副人格都會是最後的大魔頭。

  如果多重人格患者的人格不只兩個,也都可以用上述的分類來表示,例如24個比利中的人格列表,就看得出來每個人格都有自己的設定,而且副人格亞瑟會抑制其他人格的出現。

 

Source from wiki

24個人格威廉·密雷根(比利)(William Stanley Milligan “Billy”),26歲,核心人格
亞瑟(Arthur),27歲,英國人,戴眼鏡,第一位發現有其他人格存在的人格
雷根(Ragen),22歲,南斯拉夫人,體重201磅,充滿仇恨,有暴力傾向,虎背熊腰,黑髮,八字鬍,色盲,負責保護其他人格,當危險出現,他會出來解決
亞倫(Allen),18歲,體重165磅,騙子,會打小鼓,是人格中,唯一的右撇子以及唯一會吸菸的人格。多半由他負責和別人交談
湯姆(Tommy),16歲,逃脫藝術家,有一頭亂遭遭的金髮,電子專家,會吹薩克斯風。和亞倫的人格很接近
丹尼(Danny),14歲,容易受驚嚇,怕陌生人,尤其是男人,身材矮小
大衛(David),8歲,痛苦承受者,充滿痛苦的人格,由他來承受其他人格的痛苦
克麗絲汀(Christene),3歲,角落的孩子,聰明的英國小女孩
克里斯朵夫(Christopher),13歲,克麗絲汀的哥哥,會吹口琴
阿達娜(Adalana),19歲,女同性戀者,負責幫忙作家事,會寫詩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下列的人格,都帶有反社會情節,因此被亞瑟判為〝惹人厭的人格〞,被亞瑟抑制,不讓他們出現

菲利浦(Philip),20歲,紐約人,暴徒,言語粗暴
凱文(Kelvin),20歲,企劃高手,曾參與搶案
華特(Walter),22歲,澳洲人,性情古怪,自以為是狩獵專家
艾浦芳(April),19歲,女流氓,一直在計劃如何報複比利的繼父,被其他人格認為是瘋子
賽繆爾(Samuel),18歲,流浪的猶太人,唯一相信神的人格
馬克(Mark),16歲,工作狂,若無其他人格命令,就什麼事也不會做
史蒂夫(Steve),21歲,經常騙人,自我,唯一不接受多重人格的診斷結果,認為自己才是真的人格,其他人格都是他創造的
李(Lee),20歲,喜劇演員,愛捉弄別人,讓其他人格困擾
傑森(Jason),13歲,壓力承受者,暴躁
羅勃(Robert),17歲,夢想家,喜歡幻想
蕭恩(Shawn),4歲,天生耳聾,反應遲鈍
馬丁(Martin),19歲,紐約客,自負傲慢,勢利鬼
提摩西(Timothy),15歲,在花店工作,卻遇上同性戀老闆,因此害怕,退回到自己的世界
最後一個人格稱為〈老師〉(The Teacher),是23個人格的融合,教導其他人格知識。

 

——

   具備以上的知識後,就可以看破不少的電影囉~~

   如果角色常有記憶喪失的狀況,或是有幻聽,或是有他自己才看得到的朋友等等表徵,這種狀況就有可能是人格分裂,或是鬼片…

   再深究該角色的過往歷史,就可能會有電影還沒有講出的恐怖過去。 

  px_fien4030969801.jpg

  回說這部致命ID,為什麼左撇子認為是最經典的代表片呢?

  其實這電影是左撇子研究完人格分裂的資料後,想作為測試,看所學是否可用才看的。

  發現到上面提的資料完全都映證在電影裡面,劇組在這方面的所做的資料都很實在,很有深度。

  但是更棒的是,就算你知道這些知識後,你還是猜不透他的劇情走向,謎題依舊在,但是懂這些知識的人去看,故事就更精采!

  電影本身就曲折離奇大受好評,作為想要 「看電影長知識」 的觀眾,更是值得推薦的好片。

   

  以上是關於人格分裂的電影討論,更多相關於精神疾病的電影,例如「隔離島」討論最常出現的精神疾病「母親劫」(Mother’s day)的孟喬森症候群「叛獄風雲」中提到的社會心理學經典實驗等等,可以一起參考~

 

 2016後記:
螢幕快照 2016-01-15 上午3.18.48

小李子每年都在挑戰影帝,在未得獎前就已經確定要演《24個比利》了!
不知道在以《神鬼獵人》拿到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後,這部電影的拍攝進度會變成怎樣囉。


作者:左撇子
歡迎來Facebook粉絲團 保持收看最新文章。